English

拉近历史

1998-05-28 来源:光明日报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编剧 陆柱国 我有话说

编者按: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进军·席卷大西南》、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非常爱情》、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灯塔世家》和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快乐天使》四部优秀国产影片即将上映。日前由中宣部文艺局、广电总局电影局、人民日报文艺部、光明日报文艺部联合举行四部影片观摩座谈会,来自摄制组的主创人员们与首都新闻界和影评界人士一起,总结成功,探讨不足。现摘登部分发言。

近年来,不少描绘重大革命历史、塑造革命领袖人物的优秀作品,相继出现于银幕上。《大进军·席卷大西南》(以下简称《西南》)的文学剧本也可以说是向它们学习的一份答卷。回顾我们创作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写战争,切忌过细地叙述战役过程。因为,艺术无法承担、也勿须承担这样的重任。在《西南》的剧本创作上,我基本上略去了为解放大西南而召开的所有会议———从政治局会议到党支部大会。把剧中人从无休止地讲形势、讲任务、讲方案、讲部署、讲战略思想、讲重要意义的地图前面和会议室里彻底解放出来。坚决摆脱战役过程和部队编制表对创作的束缚与干扰。

二、重在写人,特别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人。对于刘、邓,《西南》不仅表现他们在军事上指挥有方,而且表现他们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例如小平同志在进军途中狠抓成渝铁路的建设,刘帅热情关注胜利以后军事院校的创办),同时还着力于表现他们高品位的文化素养。既表现他们治军上的严肃,又表现他们生活中的幽默。既表现他们的亲密无间,又表现他们的性格差异。

三、努力寻找矛盾,深入揭示矛盾。故事、人物、情节、离开矛盾就一无所有。《西南》努力揭示国民党嫡系部队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最为突出地表现于西南———特别是四川地区。同时,更为努力地揭示国民党嫡系部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的主要征兆。宋希濂从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到最后彻底背弃蒋介石,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我军方面,《西南》所描写的“逃兵事件”是当时既普遍,又尖锐,并且最具代表性的矛盾之一。通过这一事件的圆满解决,显示了小平同志处理矛盾的果断性与艺术性。在迟、早解放重庆的问题上,《西南》也没有回避毛泽东与刘邓之间的不同主张。历史证实了刘邓力主早日解放重庆是完全正确的。还有,刘邓之间的性格差异也是矛盾的特有表现形式。《西南》有几场戏,正是由这种“差异”形成的。

四、大胆进行艺术虚构。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在作者的笔下,从统帅到士兵,都应毫无例外、一律平等地接受这种虚构。不过,这种虚构必须建筑在扎实的生活真实基础上,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必须令观众信服,否则,虚构就会成为对生活的捏造和对人物的歪曲的同义词。譬如:现实生活中,小平同志早在进军西南之前就亲手调查研究成渝铁路以往的历史和筹划未来如何修建。影片中,他在火车上以对饮的方式去做铁路专家的工作那场戏就是在这样的真实生活基础上诞生的。同样,小平同志处理“逃兵事件”,刘邓在雾重庆的街头与小学生的交谈,嘉陵江的告别等等,均属艺术虚构。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要不断地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求得在创作上能交出一份份合格的答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